2011年 十一月 13日 星期日 12:39:23

我的音樂教育哲學觀

        音樂教育哲學觀│

一直以來,音樂和人類生活相當貼近,無論是工作時以哼唱提振士氣、祭典中用歌舞溝通神靈,隨樂音律動或情發於聲幾乎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本能,音樂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,其影響力也遍及不同層面;對於音樂教育,社會大眾時常抱有某種期待:像是促進公民素質教養、性格發展、提升學科表現,或透過音樂活動達到自我實現等,這些非音樂性訴求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的觀念,如每一音階都能提升一個人性格中的某些品質,直到現在,仍舊可以從許多地方看到這樣的現象,曾蔚為風行的口號「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」,便是音樂教育廣為人知的非音樂性效益。

許多非音樂性效益其實也能夠從其他學科中獲得,音樂作為一門學科,若純粹以音樂以外的功能立足,便難以顯現出其無可取代的特性,因此,如何回歸音樂本身,對音樂教師來說便是非常重要的。Reimer1989)主張音樂教育即美感教育,認為音樂藝術中雖然存在許多非音樂性功能,但音樂的本質才是其最獨特的部分。他引用Meyer1956)所提出的三大美學觀,說明音樂教育理念與落實之不同立場,包括「指涉主義」、「形式主義」以及「絕對表現主義」。以指涉主義的觀點來看,很容易就會如前面所敘述的,將音樂建立於非音樂的功能上;形式主義則和指涉主義完全相反,乃是專注於藝術作品本身價值,強調純粹藝術的享受,以此角度進行教學確實能凸顯音樂的獨特性,運用於發展音樂資優學生的知識和技巧上能有顯著成效,但是對於一般音樂課程的學生來說,未必能真正達到學習效果。從這方面看來,絕對表現主義同時涵蓋了指涉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成份,將藝術作品的意義和非藝術成分進行結合,使藝術得以和經驗連結,而非獨立於生活外,同時還能保有其獨特性。

絕對表現主義讓藝術本身及人們的生活經驗產生關聯,這對音樂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利的;在日常生活中,不用刻意營造環境,隨時隨地都有機會接觸音樂,在課餘時間學生喜歡聽歌、哼歌,但若是沒有教師引導,將這些大量的音樂經驗與音樂知識結合,對學生來說,音樂就只是品味不斷變換的流行娛樂,而無法建立個人的審美觀來進行判斷,學校音樂課程也容易被孤立於學生的生活外。在擁有大量課堂外的音樂經驗之下,如果要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認識,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知識灌輸者,更重要的是如何啟發學生,開發已經存在的能力,並使其更上層樓;要達成這樣的目標,除了透過講解,「做中學」也是相當重要的,透過實際操作,無論是欣賞、歌唱、演奏甚至是創作,都是直接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不同的音樂體驗,從中更能直接和學生課堂外的經驗連結,不再是曲高和寡,而音樂藝術也才能夠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中。

九年一貫之課程理念以生活為中心,強調應培養學生「帶得走的能力」,成為能主動探索、獨立思考及終身學習之現代國民。學生透過課堂中的實作達到學習效果,當課堂所學確實內化為學生真正的能力時,音樂便能真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達到「藝術生活化,生活藝術化」之理想。


Posted by t583 at 12:39  迴響 (0)引用 (0) │ [修改文章] │ [管理迴響] │ 瀏覽人氣:(59) │ About me

引用URL

http://tech.ccjhs.tp.edu.tw/blog2/trackback.php?id=604
回應文章
發表迴響

迴響發表後,需由作者審查後才上架,請勿重覆留言!

 authimage
 
Powered by LifeType. Design by colaccl.com

Bad Behavior 已經阻擋了 180 個過去 7 天試圖闖關的垃圾迴響與引用。